6月16日,载满理化研究院化学仪器设施的20辆货车车队,贴着“进军创新港”条幅,浩浩荡荡抵达中国西部科学技术创新港,随车奔赴创新港的还有理化研究院200多名师生,化学平台主体搬迁完成。当天,研究院在泓润楼西门大厅举行了化学平台启用暨科创月开幕仪式。2019年5月18日理化研究院入驻创新港,经过一年的紧张建设,研究院化学平台全面启用。
理化研究院化学平台搬迁除了要考虑废气废液的处理,还涉及原有实验场所的腾退、危化品搬运、多点分散搬迁作业。实验室分布在兴庆校区中一楼、中三楼、化学实验中心以及雁塔校区,多头搬迁非常考验协调组织能力。此外,创新港实验室的水电改造、各项标准配套建设,以及二次装修等事项,都是搬迁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完成搬迁,最难的是啥?缺经费。
俗话说,没钱事难办,但是交大人认准了的事情,想方设法也要干成。理化研究院2019年5月入驻创新港后,就想了很多方法筹措所需资金。他们一方面争取学校的支持,一方面自己筹集经费,不但通过老师们筹集资金近六百万元用于实验室招标采购,还与多家企业展开合作,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研究院顺利搬迁,我们要感谢社会支持,比如20辆搬迁用的货车,就是陕西全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支持的;要感谢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他们的高效办公推进了搬迁进程。还要感谢我们自己——搬迁那天,全院师生齐上阵齐动手,就跟自家搬家一样,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真的让人特别感动。”化学学科主任丁书江用“三个感谢”开启了关于研究院搬迁的话题。
“6月16日之前的那一周,我们所有的工程都在加班加点,那个星期,整个创新港到了晚上依然灯火通明的就是19号巨构的化学部分,我们在进行通风系统的安装施工,施工队每天都干到晚上11点,很谢谢他们的积极配合。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碰到困难就集思广益,这个‘招’不好使,那就再换‘招’,如果光强调困难不想‘招’,那就做不成事儿了。”理学院院长助理张彦峰说。
白艳红老师和团队一起制作化学玻璃仪器药品试剂包装示范小视频,分享到工作群
为了节约搬迁危化品的支出,大学化学实验中心主任白艳红带领实验中心的老师们四处搜集资料,咨询专家,最终拍摄出多个规范化、标准化打包搬迁危化品的教学小视频并分享到各个微信工作群,方便同事们安全、迅速地开展危化品打包和搬迁工作。
“研究院整体搬迁难不难?咋能不难?碰到困难我们就解决,办法总比困难多。”祝忠民老师是化学学科秘书,化学实验中心的装修、水电改造、通风橱、师生工位、办公家具购置,都是他负责的。他的办公电脑背景是创新港涵英楼,桌面文档归置地齐齐整整。每天他要接听数十个工作电话,还要不时驱车到创新港跟进工程进度,常常忙到晚上十点多才下班。
实验室通风系统是理化研究院搬迁的首个“拦路虎”,也是诸多研究院搬迁面临的共性问题。理化研究院经过前期调研老师们的需求和意见,在建设过程中,既考虑了老师们的意见,又依据创新港的实际条件,完善了实验室排风系统的建设方案,使其既解决实验室排风问题,也能降低排风造成的实验室气压不稳定或热量流失的影响。目前,理化研究院排风系统正在进行实施工程建设,预计7月10日装完。
缺搬迁经费,就想方设法筹措费用;缺排风系统,就调研设计排风方案;进口设备太贵,就改用国货;缺平台建设费用,就全院师生齐上阵充当“搬迁工”节省费用,人人撸起袖子搬仪器……理化研究院上下一心,“遇事找方法不找借口”的工作作风极大推动了他们的搬迁进度。
早在2019年暑期,理化研究院讨论创新港搬迁方案时,大家的疑惑层出不穷:搬迁到创新港对理化研究院来说是利大还是弊大?师生的研究面积和办公区域怎么合理分割?学生工位是否会挤占实验室科研面积?……为了统一认识凝聚合力,理化研究院展开了充分调研和讨论。
经过十年的发展,化学实验中心已无法承载化学学科发展的需要。空间不足导致很多老师不敢买设备,因为买了根本没地方放。为了腾出更多的实验空间,四层的化学实验中心只保留了三间厕所,其余厕所空间都改造成实验室,即便这样,空间依然不够,老师们只能在逼仄的实验室里琢磨“立体化发展”,很多东西被挂在墙上节约空间。“设备多、空间小,实验室看起来是一种‘爆炸’的感觉,就不像是一个正规的实验室。其实师生心里都清楚,化学平台已经到了不搬不行的时候了。” 张彦峰说。
化学实验“三班倒”“流水席”式的排课也是促使大家下决心搬迁的客观原因。化学实验中心设计规划可满足三四千人的实验课需求,如今实验人数逼近6000人,实验室空间严重不足,实验教学团队就得“三班倒”。周一到周日,每日早8点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到6点,晚上7点到11点,“这节奏就像农村流水席‘翻台’,学生做完实验后,老师们还要准备次日做实验需要的试剂和耗材,回家常常是12点多,几年来都是这样。”张彦峰说。
针对这些现实困境和师生的疑惑,研究院党政领导班子在联席会上首先统一了认识:尽快搬!学科的未来在创新港,咱们不可以当阻碍学科发展的历史罪人。研究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在师生联合党支部活动上,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大家展开各种讨论并答疑,鼓励师生们畅所欲言,就搬迁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很快,持续了整个暑期的争论让全院上下达成了发展共识:搬!交大化学人十年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实现了初步发展。中国西部科学技术创新港这样的平台是学科发展的巨大契机,搬过去能有效解决制约学科发展的空间因素,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理化研究院在短时间内形成发展共识,得益于三个原因。一是研究院党政班子协同工作,形成合力,党政联席会推进各项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他们2020年起开展师生联合党支部的建设,不仅增强了师生互动,拉近了师生距离,也把青年学生蓬勃创新的力量纳入创新港的建设合力当中。三是党员占比较高,部分研究所党员比例高达70%,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更强,工作执行力更高。
实验中心主任白艳红已经在交大工作33年,她总是身体力行引导年轻老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不管哪个岗位,都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只要干好岗位工作,就是为学校发展做贡献,学校取得的成绩里有大家的功劳。”“西迁精神是一点一滴干出来的,搬迁过程中,大家用行动践行了西迁精神,处处舍‘小我’顾‘大我’,为了学校和学科的发展,愿意牺牲和奉献自己。比如李健军老师的私车成了公车,很多研究团队拿出了资金支持搬迁工作,还有很多老师主动放弃休息时间赶进度……家里人说交大人简直都‘干疯了’,可是交大就是大家这样一点一点干出来的,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就希望学校能发展地更好。”
久久为功的党建工作营造了理化研究院良性互动的工作氛围,考核体系的改革则从制度层面提升和释放了小组成员的创新潜力。理化研究院借创新港的建设契机改革了原有的考核体系,实行严格的积分考核制,教授和讲师一视同仁,都用评分制度来考核贡献,并均衡计算绩效。“动了这部分‘奶酪’之后,年轻教师的‘火力’就被激发出来了,大家更有干劲了。我们始终相信研究院以后在招生、科研项目推进,实验室房屋水电费用收取以及创新港建设的道路上,将会越走越顺。”张彦峰说。
“化学的发展,要走学科交叉的路子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在交叉研究领域,更容易产出原始创新成果。我们目前已经和电气、能源等学科携手开展科研,取得了初步成果。”丁书江老师说。西安交大—陕西全通新能源汽车动力研究院成立一年来,依托理化研究院化学学科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研发优势,以研发自主化、工艺差异化、体系国际化为引领,重点围绕电池材料、电池回收等课题进行全面创新,制备出有工业实现前景的电池。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宇电新能源汽车集团公司先后与学校签署基地平台合作协议;黄河三角洲京博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远联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后与学校签署横向技术合作协议;西安土星科技有限公司与学校签署捐赠协议……
创新观念的增强在文化建设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创新港化学实验区旁边有一面化学元素墙,铝仿铜的砖块上不仅镌刻着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主要性能、用途,还附上了诸多“元素代言人”的姓名,旁边还有巧妙嵌入化学元素的诗“元素新语”。这面墙从5月初建好后,就成了创新港网红打卡新地标。见过这面墙的人纷纷赞叹:“没想到枯燥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还能用这么有艺术、有内涵的方式呈现”“通过这面墙发现了化学之美”……祝忠民老师和焦佼老师共同参与设计了这面墙,祝忠民老师说:“我们在设计建造时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大家的创意聚合起来,才有了这面墙如今的样子。”焦佼老师介绍:“我们采用‘众筹’的方式建设,每块元素砖2020元,老师或校友能自行认购想代言的化学元素,选定后可以将名字刻在相应的元素砖上。2020寓意创新港从2020年开始腾飞,希望我们大家借这面墙铭记化学学科的发展进度,铭记创新港建设至今来之不易的成果。”
“科研平台搬到创新港,那是‘鸟枪换炮’!美好的未来在创新港等着我们呢!”穿着“进军创新港”字样T恤衫、背起背包准备出差的张彦峰在采访结束时补充道。
有机化学专业博士一年级的张国祥正在创新港有机化学实验平台使用旋转蒸发仪做实验,他说:“相比兴庆校区,这里的实验室环境更好,我将会在这样的平台上更努力,多出成果,回报学校对我的培养。”
“2010年应用化学系搬入化学实验中心的时候,我是骑着三轮车把物品运过来的,现在我们组起了浩浩荡荡的货车队,从这个细节上也能说明我们学校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搬入创新港既是化学学科的‘二次西迁’,也是我们追赶超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把握机遇。虽然我研究的领域不是热门,但假以时日,肯定能有成果和贡献!”提起创新港,梁军艳老师满是憧憬和斗志。
曽荣老师团队,从左往右依次为熊泥(研一),高宁(博士后),张宗楠(大四),曾荣(团队负责人),张国祥(博一),张晓敏(研一),莉(研二),陈肖肖(研一)
早在理化研究院6月16日整体搬迁之前,曾荣团队就作为“先遣队”于5月底搬到了创新港。“我们青年教师都对创新港特别期待!希望住得离创新港更近一些,把通勤时间节约出来做科研。团队搬迁的时候师生齐动手,我们用一周左右把近100箱打包好的物资和设备用四个厢式大卡车搬了过来。5月28日完成搬迁工作,6月17日起部分实验设备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其余设备正在安装调试,预计6月底可以全部投用。”曾荣老师介绍完搬迁情况就忙着调试实验设备、指导学生做实验了。
焦佼老师负责管理的“化学空间”平台已于5月初完成基本的建设工作,她负责运营化学空间网站已有七年。化学空间网站是化学科研工作者获取最新专业信息的“掌中宝”,化学空间网站的出现极大方便了科研工作。从赴日读博至今,焦佼从始至终坚持做最新化学科研资讯传播者,从最初的翻译日文“进阶”到如今拥有三十多人较为稳定的原创作者团队,日均点击量稳定在3000左右,这对一个专业性极强的网站来说,绝非易事。
焦佼说:“我想利用我既懂化学又懂日语的特点,更多地为‘化学人’的科研提供沟通和进步的桥梁,为更多人发现化学之美提供平台。创新港的发展模式将极大促进我和网站的成长进步,我相信,这里将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
“搬迁路上苦劳多,山高路远又如何。群情激昂引高歌,小流汇聚成江河,攻坚克难向前进,西迁精神奋人心,凝心聚力谋发展,众志成城勇者胜。”徐四龙老师作的诗代表了大家的心声。
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志成的话则喊出了全体交大化学人的壮志:未来10年,我们将瞄准“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新基建等契机,在绿色有机合成化学、先进功能高分子、新能源材料化学等特色方向重点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