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有目共睹,我们的祖国在经济方面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国家财力慢慢地加强,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断改善,每一个公民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这是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时代,是一个鼓励发挥和施展个人才能的伟大时代。而且,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的祖国已经打下了进一步继续发展的基础,也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回顾往昔的奋斗岁月,更加增强了对今后发展的信心。
1985年9月,中国科学院第一批批准了两个研究所和17个实验室对国内外开放。当时动物研究所成立的“生殖生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就是被批准的17个研究实验室之一。建立该实验室的宗旨是办成一个国际性的生殖生物学研究中心,对国内外所有从事这一领域研究学者开放。强调并鼓励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同时第一先考虑兄弟单位提出的协作课题的研究。该室的首届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是由已故的、我国生殖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致一教授担任。与此同时聘任了国内著名的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其职能是从近期和长远的观点指导开放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评审实验室的年度工作报告以及审批申请来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者及其经费。通过实践,可以显示此种组织模式能提供科研人员公平竞争的平台,进而增强实验室的活力,激励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当时的经济力量较弱,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较低,机构体制不够健全,要创立向国内外开放的研究实验室的条件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难题。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张致一教授高瞻远瞩、毫不犹豫,紧抓三方面的主要事项:一是打开与国际友好机构联系的渠道,接受其研究基金的资助,以提高实验室的设备条件,进而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二是重视人才资源,有序地派送研究技术人员出国深造;三是广泛开展包括国际和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由于及时抓紧了这三方面的主要工作,动物所“生殖生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迈步前进。198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局组织的专家评审组对该实验室评议结果是:该室学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形成一支配套的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队伍,人才培养评为优等。
正如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新世纪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1989年,受国家计划委员会委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们,以实地考核、论证、评议等步骤,在十个科研单位中评选出一个对国内外开放,以生殖生物学基础性研究为主要学科的基地。经评论和考核,确定由 “动物研究所生殖生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承担这一任务,同时更名为“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遂于1991年开始改建,1993年底,经过验收确定改建完成。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不仅提供了专项建设投资款、运行补助费,以及仪器更新费等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国家各部领导也给予实验室精神上的极大鼓励。例如1994年国务委员、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彭珮云视察了重点实验室,作了重要指示,并题词以兹鼓励;同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许智宏到动物研究所进行调研时参观了重点实验室;1996年院长与协调局副局长等都参观了重点实验室;1997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李宏规考察了实验室,听取了工作汇报并向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年副总理视察动物研究所的同时,检查了重点实验室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并鼓励科研工作人员争取早日攻克难关。上述列举不难看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领导干部保持与基层人民群众的联系逐步加强,对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的政策和举措方面更为具体。国家各级领导层联系群众和踏实的优良作风将是凝聚党心和民心的巨大力量。
自1989年至1999年,“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在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也逐渐增强,详细情况可简要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学术委员会审批外来人员的课题数量和资助经费逐年增加,课题开放度达到60%。二是与国内兄弟单位和国际研究单位的合作研究项目持续不断的增加,其中不乏有创新性的课题和获得国际领先结果的课题。而且与国外合作的方式既有短期的,又有长期的,研究人员是互来互往的方式。三是承担国家重点课题和国际研究基金资助课题不断增多。四是重视对青年科学技术人员的培养。除了招收国内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以外,还与兄弟单位共同培养研究生,同时还尝试派选研究生去国外研究单位做学习。五是举办国内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活动的形式包括举办学术会议和举办短期技术训练班等。如在1990年举办的“北京生殖生物学讲习班”,邀请了美、加、澳等国9位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演讲和示范交流。同年举办的“北京国际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85名代表参加会议,收到的研究论文摘要共137篇。1997年在北京首次举办有特色的“青年学者生殖生物学国际研讨会”,会上宣读的论文均属生殖生物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参与青年学者学术思想活跃,进一步拓展了国际研究单位间协作和交流的途径。
现代化研究实验室和现代化图书馆梦想成线年,我有机会参加中国科学院外事局组织的分子生物学访问团,去美国参观著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那次参观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当时美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中的现代化实验室和图书馆,使我十分羡慕,因为这两者是从事科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元素。所以我在工作岗位期间一直向往着现代化实验室和图书馆。
当2007年动物研究所新园区落成并顺利完成搬迁后,我相继三次参观了新园区和“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除了配备有各类大型精密仪器和配套精密测试仪器,也有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系列仪器和进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显微操作自控装置。而且,每一实验室内所设置的水源、电源、实验台、通风柜等既方便进行实验操作又符合应急措施。这些就是我期望的现代化实验室。
1999年,一座新建的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现已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落成于中关村北区。它是一座有新颖建筑风格的大楼,外观既庄严又高雅,目前它担负了全国科研情报的服务,在全国科技文献平台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全馆有完美的设施和合理的布局,内部设有学术报告厅、科技成果走廊、文化展览区以及分门别类的各种阅览室。室内光线充足,给阅览者提供了优美而安静的学习环境。在一个报刊阅览室的墙上,还挂着一幅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院士的书房画,这更增添了室内的肃静和学习的氛围。这就是我见到的也是所期望的现代化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正在走向发展的成熟期。对于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必然会高度关注世界同行们的科研理论和技术发展,同时在世界先进成果的起点上进行原始性创新。这就需要将理论研究和与实践相关联的技术探讨研究紧密结合,但不要因为短期和局部经济效益而牺牲长远的、根本的理论研究。对于创新来说,创新意味着有风险,风险意味着有失败和挫折,但往往从失败和挫折中不难得知如何学习并得到改正,而不是摇摆不定和害怕风险。正如主席在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